永川豆豉起源的傳奇故事
發(fā)布時間:
2018-08-15
明代天啟初年,古昌州(今永川老城)五板橋有戶崔姓人家,女兒崔姑娘聰慧靈巧勤勞質樸。是年除夕同父母上街觀燈,見城隍廟前圍一大圈人,中間一年輕男子在扇上表演題寫詩文。只見他收袖懸腕提毫疾書,須臾,“龍吟滄海,鳳棲高梧”八個字兒躍然生輝,迎來眾人喝采。
明代天啟初年,古昌州(今永川老城)五板橋有戶崔姓人家,女兒崔姑娘聰慧靈巧勤勞質樸。是年除夕同父母上街觀燈,見城隍廟前圍一大圈人,中間一年輕男子在扇上表演題寫詩文。只見他收袖懸腕提毫疾書,須臾,“龍吟滄海,鳳棲高梧”八個字兒躍然生輝,迎來眾人喝采。崔姑娘看男子英俊瀟灑儒雅謙恭,雖衣著破舊但才氣凌人,便心生憐愛眉目傳神與他,男子會意把扇饋贈崔姑娘。幾經幽會,知男子名叫竇青,迫于家貧以賣字畫為生。情到深處,竇青要娶崔為妻,崔家嫌竇家家徒四壁拒不答應。于是二人相約,趁一月黑天高之夜逃至北邊跳石河冷家埂,草搭茅房定居下來。
冷家埂三面環(huán)山一面依水,一到秋季山中野豆熟了,黃燦燦的藤蔓漫山遍野。豆子味生澀帶腥,崔竇二人拿回家去劈柴生火,把野豆在鍋內不停翻炒,直至呈金黃出鍋特別酥脆爽口嘴有余香。日后二人采回野豆炒熟分給貧苦人家充饑。
野豆色黃,大家也就叫它黃豆。竇青帶領鄉(xiāng)鄰開荒種豆,豆多了吃的辦法也多了,煮著吃用籠蒸了吃磨漿吃拌著鹽吃。
到了崇禎17年,崔姑娘已熬成鬢發(fā)斑白的老太。一日,她剛把一鍋豆煮熟,忽聽門外殺聲震天,從門縫偷看,只見永銅古道上刀光劍影馬蹄翻飛,原來是張獻忠征戰(zhàn)部隊進發(fā)四川路經此地,百姓為保性命只得背井離鄉(xiāng)四散逃生。崔老太剛煮一鍋豆來不及吃,情急之下不知如何是好。此刻竇青想到屋后的柴草堆可以暫時隱匿黃豆,他往后門指去,崔老太端鍋將豆倒進草堆,竇青又抱來蘆稈掩蓋,這才慌忙逃出向東去了。逃亡日子更是雪上加霜,貧病交加的竇青終因一病不起客死他鄉(xiāng)了。
戰(zhàn)亂平息,崔老太只身返回冷家埂,剛進門房便聞到一絲淡淡的清香,才猛然想起草堆里的豆子,掀開層層蘆枝見豆已變成黑褐色,豆體長出長長的霉毛。丟棄吧又覺可惜,吃吧霉毛森森難以入口。次日,太陽出來崔老太將豆攤在篾席上,讓清風吹拂陽光暴曬,直到霉毛散盡干爽散籽,又用鹽粒拌勻,然后裝在土燒窯罐中。一月之后揭開蓋子突感醬香撲鼻,放置越久醬香越濃。
冷家埂乃永(永川)銅(銅梁)古道必經之地,過往商賈墨客絡繹不絕。崔老太支起爐灶開起小店,黑豆作菜客人也覺風味別致。有文人問豆何名,老太想齒留余香就叫“豆齒”吧。問者覺此名形露欠雅,改為“豉”,“豉”“齒”同音且偏部為“豆”,豆豉由此正名。后人為了紀念崔老太,在“豆豉”前冠以姓氏,民間也叫它崔豆豉。
相關新聞